鞋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鞋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四大徽班铸就国粹-【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2 09:10:49 阅读: 来源:鞋架厂家

虽然有“南洪北孔”拯救了昆曲,但是由于它阳春白雪般的艺术风格,最终导致昆曲让位于京剧。而谈起京剧,就不能不提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是 由于徽班在北京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最终导致京剧这一剧种的正式确立。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欣赏到如此优美婉转的京剧。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开始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 融合,演唱丰富多彩。再有高朗亭主演并掌班,极有号召力,当称当时北京剧坛之冠。三庆班的看家法宝是以“轴子”取胜,即连日接演新戏。四喜班于初年来 京。一说是北京昆班艺人与徽戏艺人组合成班,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 庆八年(1804)在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即所说的“把子”取胜,多演《》、《水浒》、《施公案》等戏,最能招徕普通观众。春台班原为清 乾隆时歙县江村大盐商江春在扬州的家班,该班搜罗四方名伶,以演徽调为主,兼乱弹、昆腔等,多演三小戏,即小旦、小生、小丑合演的戏,富于生活气息。此班 以青少年演员为主,演出颇有朝气,即以“孩子”取胜(以童伶名世)。

而这四大徽班却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以唱吹腔、二黄为主的地方剧 种。京剧的诞生,要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徽的著名地方戏班三庆班进京献艺,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的庆祝演出。于是,“二黄之耆宿”的旦角演员高朗 亭,亲率三庆徽班来京进宫演戏,为乾隆皇帝祝寿。戏演罢,徽班却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而正是这一次特殊的选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 的一件大事。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聚集。在北京舞台上,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 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是同台演出。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因而在艺 术上得到了迅速提高。继三庆班之后,“四喜”、“启秀”、“霓翠”、“和春”等南方徽班,陆续来京演出。由于徽班表演技艺高超,剧目丰富,在北京迅速走 红。尤其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影响最大,故有京城“四大徽班”之称。

至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自1790年至 1840年,经过50年的实践、磨合,终于在一代大师程长庚的努力下得到完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特色的剧种。后来,当这个剧种南下时,为区别于南方各地 的徽班,它便被人们称作“京班”或“京戏”。正是从道光年间开始,京剧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剧种,并被尊称为“国剧”。而程长庚则作为徽班的最后一 位名角,成了京剧的开山鼻祖,被奉为京班的祖师爷。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 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 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 曹》、《定军山》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嬗变和升华到此已基本完成。另一种说法认为,到谭鑫培成名后,京剧才算形成。 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但现在的基本看法认为,在徽班 进京以后,其声腔上主要继承徽调、汉调的皮簧唱调而加以改造,同时吸收融化昆曲、京腔、梆子等唱念技巧和表演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形成崭新的剧种; 从民间戏曲变成市民戏曲,是它所以能在北京安家落户,进而成为剧坛霸主的根本原因。其中所用语音的北京化,是获得北京各阶层群众赞赏的关键。因为一个剧种 要在客地立足、发展、落户,首先必须使当地观众能听懂。以后,北京官话被确定为国语,从而为京剧推向全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终于使它成为近代戏曲 的代表性剧种,被称为“国剧”、“国粹”。

同治六年(1867),京剧回传到上海。在这以后,众多的北京演员前后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等,从而在上海建立起与北京齐头并进的另一个京剧中心。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同台的局面,北派、南派京剧相互交流学习,加速了京剧艺术发展。

与此同时,京剧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天津作为传统的曲艺之乡以及与北京相邻的地理优势,自然成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就长期在 天津登台演出,著名的丑角演员刘赶三也是先在天津出名,后来才进入北京,甚至著名的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天津的票友。

其他如山东、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也逐渐传入京剧。最晚到20世纪初,南至福建、广东,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各省,都开始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和大量人员涌入,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不仅如此,京剧作为一种国粹,还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梅兰芳先生于1919年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1930年,梅先生又远跨太平洋至美国访问演出,都 取得很大成功。此后,在一代代大师们的努力下,世界逐渐认可并喜欢上了这支有中国特色的剧种,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中国的戏曲代表。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京比较好的干细胞医院

打nk细胞一次多少钱

北京治疗无精症手术费用

癌症免疫疗法的副作用